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元玉带,清如意(2/3)
透凋图桉的玉带。
而此组素面白玉带板,则可能即用于所谓的光素玉带上,为明代时上层贵族日常佩戴使用。
好看的言情
玉带很明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另外一件玉如意,却是富贵的象征。
放下玉带,陈文哲随手又拿起一件玉如意,这件玉如意的个头更大,长度达到432c
这东西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梵语是阿那律的意译。
如意首形状如心、如云、如芝,长柄宛曲,一柄在握,赏心悦目。
处处座之旁,率陈如意常,这是乾隆皇帝当年所作诗句。
清代如意基本摆脱了实用用途,逐渐转向为一种艺术陈设品,成为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
以示吉祥、顺心,承载祈福纳祥等美好愿望。
成为朝贺、祝寿、喜庆时不可或缺之物。
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之日,天下最华美精致的如意纷纷贡入宫廷,以取兆吉祥。
时有“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
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桉头等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凸显了其陈设珍玩的价值。
如英伦使节马戈尔尼,当年在《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即载:所经各宫或各屋,必有一宝座,宝座之旁,必有一如意。
至雍正一朝、寓意随心所欲的如意传统再度盛行。
雍正本人亦极好如意、并喜作呈递和馈赠之品,从此遂成常见的御制器物。
因选材用料上享有莫大自由度、艺匠往往可任意发挥其无尽创意构思。
他们将各种吉祥瑞意,以万千多变之造型饰样呈现。
观诸清宫旧藏的宫廷书画中,我们亦不难发现如意被持于帝王手中的图像。
雍乾父子均曾以手持如意之姿,现于画像。
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胤禛行乐图》轴、雍正妃《行乐图》轴、《乾隆帝观孔雀开屏图》横轴、郎世宁所绘的《弘历古装行乐图》页等就是最佳例证。
这柄如意,造型雍容端庄,曲线婉转流畅,结构严谨和谐,背部亦打洼,工艺难度颇高。
看器型为典型乾隆宫廷式样,更加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