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6章 一个月,十二年(我爬起来了)(3/4)

第106章 一个月,十二年(我爬起来了)(3/4)

定程度上对标80年代中期的f404。



    一跃十五年!



    当然,这种计算方法肯定是不够准确的。



    f404只不过是美国航空工业整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那么耀眼的产物,远不是那个年代的极限。



    而涡喷14则是华夏这片航空工业仍然贫瘠的土壤中长出的唯一独苗。



    非要说华夏在航空动力领域跟美国的差距已经被拉近到十年以内,恐怕还是有些过于乐观。



    但,那又如何?



    技术层面的巨大突破是实打实的。



    华夏第一次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航空动力。



    而且要知道,昆仑发动机这样的项目,绝不仅仅只代表一个型号。



    如果所有测试项目都能够顺利完成,那完全可以依托涡喷14的成熟核心机去开发一系列新的产品。



    整个华夏航空动力产业的发展都会因此而受益。



    项目研发也是讲究一个正向反馈的。



    过去几十年间,航发型号一直作为飞机型号的配套存在,再加上投入又不足,让底子本就薄弱的航空动力领域愈发雪上加霜,很多时候就算拿到苏联方面的全套技术资料,仿制出来的成品性能都跟原版有一定差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反观飞机工业领域,1956年总装出第一架歼5,两年之后的1958年,完全由自主设计的歼教1就成功首飞。



    尽管歼教1只制造了3架原型机,并没有实现批量生产,但那主要是因为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化,以及……



    410厂无法提供合格的喷发1a发动机。



    虽然其中存在着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如此鲜明的两相对比,就更显得航空动力部门有点“不够争气”了。



    在随后的将近40年中,这种发动机“拖后腿”的情况几乎一直伴随着整个华夏的航空工业发展。



    以至于搞航发的人自己都觉得有点抬不起头来。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