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其他类型>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11章 通信中继平台(1/5)

第1011章 通信中继平台(1/5)

    尽管常浩南在文件当中写的是依靠“地面站”来进行通信中继,但这只是为了让上级和兄弟单位的同志更容易理解而采用的一种笼统说法而已。



    实际上,负责通信中继的节点并不需要拘泥于形式。



    毕竟,在不远的未来就要规划低轨道中继通信星座的前提下,真的花大价钱在边境和沿海地带建设成本高昂的固定通信站点,怎么看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便不考虑这一点,固定的中继站本身在战时也是个相对脆弱的目标,很容易遭到假想敌的重点照顾。



    因此,在项目正式获得批准通过之后,常浩南实际投入研发的,主要是两种平台。



    一是由浙省大学主导研发,在筑堤行动时就有过亮眼表现的平流层飞艇。



    这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并且浙省大学近些年也没有停止对设备的升级和改进。



    另外,其原本的设计目的就是作为通信中继平台,可以说完全对接了常浩南的需求。



    甚至在整体架构上都无需做出太大幅度的修改,只要在原来单纯负责接收-储存-转发的基础上增加编码-解码功能即可。



    由于其漂浮高度在两万米以上,远高于预警机的一般飞行高度,因此在测试当中可以作为模拟卫星的单位,用于测试飞机上半球的天线性能。



    当然,因为距离更近,所以信号强度和信噪比肯定还是比真正的天基通信强得多。



    而且中继站本身相对静止,无法完全还原天基通信的场景。



    这也是为什么常浩南当初一定要让张维永把卫星搞出来。



    而另外一种平台,则是车载的地面通信中继站。



    相比平流层飞艇,其功能更弱,且受到的杂波干扰更强,但可以实现“动中通”,也就是一边移动一边通信。



    用于测试下半球的天线性能,同时模拟卫星平台不断运动,且信号弱的特性。



    载具底盘倒是用不着额外研发,直接用保有量巨大的SX2190卡车改一改就行。



    如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