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恐惧定义在安全关系中被看见和珍视生命尊严需要勇气耐心持续练习(3/8)
*施暴者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心,或者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通过贬低和控制他人来掩盖自身的脆弱和无能。
***情绪管理与冲动控制障碍:**无法以健康方式处理愤怒、挫折等负面情绪。
***习得的暴力行为模式:**成长环境中目睹或经历了暴力,认为这是解决问题或表达情绪的“正常”方式。
***寻找“容易”的目标:**施暴者会本能地识别那些看起来更脆弱、更不容易反抗或更少得到支持的人作为目标。经历过早期创伤的人,可能在气质、行为上(如显得胆小、退缩、过分讨好)更容易被施暴者锁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4.多重系统叠加的恶性循环:
***“靶子”效应:**一个人在某个环境中(如家庭)成为受害者后,其可能表现出的低自尊、焦虑、抑郁、社交退缩等特质,会使其在下一个环境(如学校)中也更容易成为被挑选的霸凌目标。
***社会关系的复制与吸引:**带着早期创伤进入人际关系的人,可能潜意识里会被熟悉的(即使是痛苦的)互动模式所吸引,或者不自觉地“教会”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不敢拒绝、过度忍让),从而在婚姻或亲戚关系中再次陷入类似的霸凌模式。
***资源耗竭:**持续的霸凌会严重消耗受害者的心理能量、自信心和社会资源,使其在面对新的威胁时更加无力抵抗或寻求帮助。
##重要提示与希望之光
***这不是宿命!**理解这些原因不是为了认命,而是为了打破循环。认识到模式是改变的第一步。
***专业帮助是关键:**心理咨询/治疗(特别是创伤治疗)对于处理过去的创伤、重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学习设立边界、提升自尊和应对技能至关重要。这需要时间和勇气,但效果是显着的。
***重建支持系统:**努力寻找和建立真正支持你、尊重你的安全人际关系(朋友、支持团体、可靠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