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 章 灵芝(1/3)
为此杀手们也只能望洋兴叹了,可是齐王有令,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所以这伙杀手,只能在长江两岸搜寻,一定要取他的首级回去领赏。而当时第一个发现师云的探子,就是他们的首领。其实在没有跌落悬崖之前,师云就已经决定了怎么死,只是他还在犹豫一些事情,记得当年多少英雄豪杰爱国之士,可是到最后却被人们视为一个无德无能的庸臣,受人唾骂 而这其中的曲折又有谁能知晓呢?可见师云是一个很有性情的人。
所以他选择了捍卫尊严的死法,跳江而尽,就算是成为万鱼之食,死得不明不白,但是他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想学屈原,用自己的死来捍卫自己,不想做了亡魂,还要死不瞑目,也许是他看透了尘世,所以才有此一幕。
记得当年的屈原,一心效忠楚王,可是却屡遭排挤,最后还深陷其害,流落他乡,眼看奸人当道楚国就要毁于一旦,一向爱国之深的屈原便选择了用死来唤醒楚王,让他迷途知返。
那是他在跳下泊罗江之前与渔夫的一段对话:
那日,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34;子非三间大夫欤?何故而至此?&34;屈原曰:&3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4;渔父曰:&34;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鹬?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34;屈原曰:&34;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人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34;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虽死但是他用一个哲理来捍卫了自己,也惊醒了世人对他的崇敬之情,所以他是死得其所。
今日师云附上性命,也是希望如果自己的尸体碰巧被人发现,并且捞起,那么至少也还有人可以从自己的尸体上,找到一些物件,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如果一旦有人查起,那么今天的事情也就会大白于天下,这样也就不会得到世人的误解了。
瞬间,师云已被这滔滔江水淹没其中,随流而去。
也许这就是一个忠烈之士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