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4章 硬骨头,搅弄起了风云(1/5)
在沈弼的帮助下,旭日厂的蔡志明,这位在后世身家一度高达八十亿美元,位列港岛财富排行榜前十的玩具大王,在斟酌考量之下,最终选择出售了他的产业。
在仅保留20%的股权下,仍拥有对旭日厂的经营权。
但除了生产之外,玩具的经营权交到了李家城的长江实业手上。
根据股权出售合同,长江实业也必须为旭日厂打开东南亚市场,以及日本市场。
并且在内地建成一条全产业链。
蔡志明用他的身家性命,换取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可以触手可及的未来。
在拿下旭日厂之后,李家城刻不容缓继续加大了对于永和厂的谈判压力。
只不过,他和沈弼都低估了林亮的坚持。
今年五十八岁的林亮,并不是才刚刚三十出头,没见过多少钱的蔡志明那般容易妥协。
“我说过了,永和厂是非卖品。”
林亮沙哑着嗓子,摇头拒绝李家城的再一次报价:“李生,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永和厂是我奋斗了大半生的事业,我没期望它能做多大,但我也没想着把它卖了,从此就退休了。”
林亮自小生活艰苦,他太清楚自食其力的重要性了。
从广州来到港岛后,无一技之长的他辗转在农田、棺材铺、银行等工作过。
最后是在中环的一个报摊找到工作,月薪仅有60港元。
也正是从这个报纸摊上,他看到了改变这一生命运的机会。
塑料制品。
当时是1946年,二战结束不久,港岛生活渐渐安定,休闲娱乐也慢慢开始兴起。
在当时的港岛,有两种商品最为热销,一是原材料主要为聚苯乙烯制成的男装透明腰带,一是原子笔。
在当时的港岛,这两款商品某种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征。
尤其是前者,因其特别的外形,又有“玻璃裤带”之称。
“玻璃裤带”价格不菲,市售240港元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