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这就叫才思敏捷(5/6)
着一对撑伞男女的背影。
“记得八月里一个晚上,我开过了会,准备回家。
那时外面下雨,没有行人,没有车子。
雨点打在雨伞上腾腾的响,和我同路的是我注意着的女性之一。
刚才开会时,她说话太多了,此时脸上还带着幸福的红光。
我们一路走,我忽热感到文思汹涌,要是可能,我想那时在大雨下也会捉笔写起来吧。”
(旁白)这是茅盾回忆处女作《幻灭》创作灵感触发时讲到的一个场景,时间是20年代,地点是上海。
那时候茅盾还是沈雁冰,他从事的是一项危险的事业,革命。
他有一个同样危险的身份,dang员。
这集影片一共分七个篇章:启蒙之光、革命之涛、笔墨之声、抗争之途、文化之使、回忆之境、晚霞之晖。
以事件为点、时间为轴,全面的展示茅盾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
中作协的成员们今天晚上不约而同的守在电视前,收看着这档节目。
对于他们太多人来说,茅盾意义非凡。
就连巴金、丁凌这些人也都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着《中国文学》。
巴金奉茅盾先生为师,丁凌则是茅盾的六个学生之一。
影片之中不仅有茅盾同志本人的影像,在展示介绍他生平时,总是以一个男人的背影站在他曾经奉献过的地方,这使得观众们仿佛也见证了那个时期的他本人。
唯一的欠缺是没有嗡嗡嗡时期的内容,直接跳跃到了茅公的晚年,场景依旧是那个小四合院。
影片给观众们展示了茅盾同志的卧室。
靠西墙一排矮书柜上,摆着一二十个小药瓶。
但是,在卧室里还能看到另一景象:床头柜上摆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国防文学论战》、《左翼文艺运动史料》以及茅盾担任过编辑的《月报》、《文学》等书刊。
三屉桌上则摆放着台灯、墨水瓶、放大镜、稿纸和十来支各式钢笔、毛笔。
“我爱穿传统的中式裤子,这是我的腰带。”
茅公指着他床尾栏杆上一条条马尾巴一样的绳子,取下一条在腰间比划,“我的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