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9章 万历十五年 2 百业兴起(1/4)
此时的大明朝,因为海洋政策的兴起,有了市场,整个的盘子也有了变化。
在另外一个时空的大明朝,到了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就已经产生。
特别是在万历二十年后,民间衍生了一个新的职业。
进城打工。
而这个时空,因为开海政策的向好,这种新的职业,也提前数年被推动起来。
江南烟雨,工坊如林……
大明帝国的东南腹地——南直隶、浙江,这片被长江和运河滋养的膏腴之地,早已不再是单纯的鱼米之乡。
苏州被称之为丝绸之都。
苏州、杭州、湖州,运河两岸,机杼之声日夜不绝于耳。
成千上万的大小工坊星罗棋布。
大的占地数十亩,雇佣织工、染匠、挽花工、络丝工等,动辄数千乃至上万人!
巨大的工棚里,数百架甚至上千架织机整齐排列,梭子如飞,锦缎、绫罗、纱绢如流水般倾泻而出。
小的工坊亦有数百工匠,各有专精,或织素绸,或染彩帛,或刺绣品。
而且,最大的突破是这样的工坊有将近四成都是女工。
在这种丝绸业中,她们的月银要比男工还要高上不少。
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
虽然说撑起半片天,还为时过早,但却改变了民间的一种思想,理学的禁锢受到了实打实的利益冲击。
这可比朝廷发下一纸公文要有效的多。
丝绸,不再是仅供宫廷贵胄的奢侈品,更成为行销海内外、赚取巨利的“硬通货”……因为大规模的产出,民间的百姓也能穿的起了。
江西景德镇,昌江两岸,窑火映红了半边天。
这里已非“瓷窑七十二座”的旧貌,而是“万窑齐烧”的壮观景象。
官窑依旧为宫廷烧制精美绝伦的御瓷,但更庞大的民窑体系,才是真正的经济支柱。
大窑主拥有数十座甚至上百座窑炉,雇佣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