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格物致知(2/2)
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这里的【格物致知】指的是致良知。所谓的一切都是发生在内心中,通过内心来寻找和琢磨规则,进而实践,以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和智慧。
更加通俗的说,儒家和朱熹的学说是主张通过一花一草一沙来感受心,从可见可感的世界出发,而王阳明的学说是主张通过心来感受一花一草一沙,颇为类似禅宗的直指人心,从人心出发。
还可以这样说:
儒家和朱熹-我看了无数的美女,才在心中拼凑我的想要的女神模样。
王阳明-我心中有了清晰的女神模样,需要在世界里找寻和拼凑成她的完全形态。
比较着名的案例有王阳明的格竹子和龙场悟道,至于儒家学派和南宋朱熹的学说之分,我觉得前者是用圣人先贤总结出来的一些亘古未变的准则,一一实践,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可以说得上是【拿来主义】。而朱熹更加关注的点,应该是自己去观察,去体会,去探究,从而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智慧,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朱熹跟王阳明的学说又有一点类似,两者都是需要思考,只不过思考的对象不同,朱熹思考的是身外物,而王阳明是在内心顿悟。而更加显着的不同,应该是王阳明的致良知,这是他最终目标,这里的良知指的是正确的,符合自己的准则或者说智慧的世界。
不管哪种学说都是殊途同归的,为了是给自己一个解答世界的思路,我即是世界,世界是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很少一部分,李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