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官搭民烧的瓷器(端午安康)(5/7)
李然这就指着碗底的“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解释道:“恩赐,你看这款识,字体虽然端正,用笔也很刚劲,但力度稍显不足,转折处多顿捺。”
“所以,这是件民仿官的器物?”王恩赐问道。
“确切的用词,应该是官搭民烧的器物,同民仿官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李然开口道。
“官搭民烧?”王恩赐一脸疑惑道:“李叔,什么意思?”
“官搭民烧的这个做法最早始于明代嘉靖时期。”李然解释道:“当时的朝廷经济很不景气,于是为了节省开支,官窑就会将一部分烧瓷任务放到民窑中去生产。”
“这些瓷器,大多数都是先在御窑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而像上釉,烧制,都是在民窑中进行。”
“这就是所谓的官搭民烧。”
“学习了。”王恩赐恍然道。
“而且同普通的民窑不同,这官搭民烧的瓷器,由于有了官窑的参与和指导,在制作工艺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它们吸收了官窑的精工细作经验,使得这些瓷器在生产过程中也很注重产品的质量和精细程度。”李然继续道。
“奈何,因为用料,技术和工艺上的限制,官搭民烧的瓷器在质量上是远不如当时真正的纯官窑产品。”
“从而影响了其市场价值。”
“所以,曹先生将其摆放在这个价位区间的货柜上,并不是摆错了,而是他太了解这些瓷器的价值了。”
“我看这瓷碗上的纹饰寓意挺好的,加上还是大明万历年间的。”王恩赐开口道:“李叔,这瓷碗你觉得多少价格值得入手?”
李然想了一下,道:“按照我的估计,8到10万之间差不多了,在高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得到这个预估价格之后,王恩赐这就准备拿着这个瓷碗问问曹子建什么价格出手。
而就在这时,她听到了自己妹妹王语珊的声音响起。
“李叔,那这个呢?其上也有“大明万历年制”的字样,也摆在这三万到二十万区间的货柜上,难不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