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燃文小说> 都市言情>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75章 又得翻案?(3/4)

第75章 又得翻案?(3/4)

就是王教授之前上班的地方。

    后一樽出土于更有名的曾候乙墓:其中编钟五十四,镈只有一件。

    这东西就两个作用,一为祭祀,二为给所有的乐器定音,可谓百乐之祖。

    《周礼》: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所谓黄钟,指的就是镈。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镈为兄,编钟为弟,之前那樽錞于则是弟中弟中弟……

    两人可谓见多识广,依旧被震的一愣一愣。脖子不约而同的往前一伸。

    王齐志刚把放大镜凑上去,师生俩又齐齐的一怔愣。

    镈腹正中,刻着两个铭文:大晟。

    哈哈,宋徽宗仿的?

    吓一跳,还以为冒出来了第五樽“镈”?

    器形一样,大小也一样,包括重量也应该大差不差,甚至徽宗亲自命名为“黄钟”,但历史不认。

    因为这钟的音调比镈要高半调,所以史称为“大晟编钟”。

    当时造的极多,一个州配一套,所以像这种的,造了足有上千樽。

    出土的也不少,因其主要作用是“定律”,所以属礼器,历史属性的价值非常高。

    相应的,刑期也就重。不用怀疑,敢挖出来,妥妥的十五年以上。

    仔细的看了一遍,基本和之前的鉴定结果没什么出入,两人继续往下鉴。

    又鉴了几件,终于看到了关兴民多次提到的那樽康熙仿宣德炉,林思成精神一振。

    市鉴鉴定为假,省厅也鉴证为假,被告律师请的专家却又认定为真,那肯定是有些说道的。

    转着念头,他举着放大镜,俯身细瞅:

    先看器形,典型的平口鼓腹压经炉,炉身简洁而流畅,圈足外撇,内铸三乳钉,虽简却稳。

    再看材质:质地坚密,枣红中隐现青灰,其间间杂褐斑。

    这个斑有个专门的叫法:堂梨斑。

    名字很好听,但说白了就是瑕疵:原因是清代改变配方,较明代宣德炉相比铜纯度降低,铁、硫之类的杂质增多,高温氧化不均而造成。

    但所谓的瑕疵也只是对当时而言,放到现在,却成了“清三代”仿宣德炉的佐证之一。

    继续往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